党史学习教育丨我的入党故事:贾新光——青春之歌,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

我叫贾新光,今年36岁,现在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勺园管理部担任学生公寓领班,同时又是勺园1号楼至4号楼经常和同学们见面的“驻楼楼长”,平时为同学们提供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,解决宿舍生活难题,疏导生活和课业压力等带来的情绪压力,作为同学们的“知心姐姐”和他们谈心并给予安慰。和同学们在楼里一同生活,我从大家身上看到和学到很多优秀品质,同时也感受到同学们的纯洁可爱和蓬勃朝气,和同学一起生活相处,让我也感觉自己“还年轻”。

 

我和我的家乡

 

我,来自山东一个偏远的山村

1984年8月,我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市汶南镇盘车沟村。我们村算得上一个古村,历史悠久,民风淳朴,村山头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,叫“朝阳洞”,洞内套洞、蜿蜒曲折。小时候听家人讲,“因为洞内险峻,在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,朝阳洞是村里老百姓的避难场所。”我从小在乡村长大,这方水土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、脚踏实地的品质。

 

家乡的红色印记“朝阳洞”

 

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,儿时起我就耳濡他们的红色故事和思想。从小爷爷常对我说的话“做人要诚恳,干事要认真”,对我影响至今。小时候的记忆还有家中墙上贴的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毛泽东等共产主义事业伟人的画像,经常听家人讲述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村里的故事,点滴渗透,在我学生时期就播下深深的红色印记,种下接续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。

1999年,我初中毕业,当时父母在村里开了一个小百货店,由于父母身体不好,弟弟还小,为了经营好家里唯一的“收入来源”,我就一直帮助进货、理货和看店。

走出大山,见到大城市的模样

2004年,我20岁,弟弟上了初中,也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,父母让我出去走走,见见世面,我就随亲戚来到了从小向往的“大城市”北京。

还记得刚从北京站出来,看到繁华的城市,心情又激动,又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。在亲戚家落下脚,家人帮我找工作。机缘巧合,北京大学勺园正在招聘客房服务员。当时听到“北京大学”四个字,既兴奋又压力倍增。北大是我从小梦想里的全国顶尖高等学府,可望不可即,一个神圣而向往的地方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我精心地准备了简历并获得面试机会。想起家人的期待和小时候爷爷的话“做人要诚恳,干事要认真”,我暗下决心,一定不让自己留有遗憾……后来,我幸运地通过面试,进入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,得到了我进入“大城市”后第一份宝贵的工作。

北京大学,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

记得2004年8月踏入北京大学校园、来到勺园工作的第一天,部门领导和身边同事都很照顾我,说话也亲切和蔼,让我的不安感减轻了大半,但当部门“师傅”带我来到房务部,介绍工作环境和内容时,我的压力又骤然提升。

我了解到,会议中心勺园管理部是学校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,在勺园居住的都是国内外重要嘉宾和专家学者,而我要为他们提供标准化极高的客房配物和服务工作,没有任何经验、本想着“光凭一身热血和力气,好好干事”的我,心态一下掉到“谷底”。

但当时带我的一位经验丰富的“师傅”,给了我巨大力量和信心。她叫郭凤菊,也是一名党员。她感受到我的不安,用力地拍了下我的肩膀说“小姑娘别担心,只要你肯学肯练,下功夫!有师傅在,保证你一个月出师!”这句简单的话让我至今记忆难忘。后来工作一段时间,我发现勺园“师傅”带“徒弟”的工作形式,是传承已久的优良传统,作为当时的受益者,今天我也在将这种“传帮带”精神发扬光大,让更多年轻人在工作中快速成长。

 

在勺园房务部首批精品服务小组学习成长(二排左三)

 

平民学校,让我更加自信

2006年,北京大学工会发布通知,面向校内单位招收像我一样从农村刚进北京、文化水平不高的合同制职工,开办首期北京大学平民学校。看到这个信息,我激动不已。能有机会走进北大的教室,聆听北大教授的传道解惑,是我在家乡想都不敢想的事。后来,作为会议中心勺园管理部青年骨干代表,在单位推荐下,我有幸参与其中。

记得有一次,一位老教授在讲解中国革命史时,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革命事件的问题,正巧是之前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,我便勇敢地举手进行了回答,教授对我的表现和回答给出肯定和表扬。坐下来时,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,我整个人都有些颤抖。自从那次以后,我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。在平民学校不仅学到知识,还拓宽了我的眼界和思维,最重要的,在平民学校学习让我整个人变得更加积极向上,更加充满自信。

工作经历,让我快速成长

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,北京举办奥运会,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,我也随着时间推移,工作上快速成长进步。

这一年,勺园承担起诸多重要接待服务任务,我作为客房服务员更是以“热情、专业、周到”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和奥运会志愿者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。当时的我,面对高质量、严要求的接待任务,已经可以独当一面,大到接待服务预案的制订,小到每一件客用品的摆放,都能达到“个性化温馨”和“精益求精”的服务要求。2008年,在勺园上下通力配合、共同努力下,我们圆满完成学校各项接待服务任务。

 

2009年的勺园7号楼三层会议室

 

2009年,会议中心积极推进并鼓励青年骨干多岗位流动培养,我从原来的客房服务员调岗至勺园7号楼负责会议服务工作。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,在前辈带领下,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,掌握好各项会议接待工作流程、服务标准、会务话术和应急处理等。因为具备了丰富的客房接待服务经验,在接手会议服务工作时就显得更加沉稳和得心应手。记得有一次服务吴志攀老师(原北京大学党委常委、常务副校长)出席的会议,结束时我正准备撤下水杯,吴老师看到我,端起水杯将杯内的水一饮而尽,还笑着说道:“北京太缺水了,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。”校长一句简单的话,一个细小的生活细节,彰显品格,带给我巨大的影响。

入党申请,坚定理想信念和入党的决心

2018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。3月份新学期开学,会议中心勺园管理部开展全员聘岗工作,本着“能者上,平者让,庸者下”的竞聘原则,给广大员工搭建起一个公平公正的晋升平台。

在那次竞聘工作中,我顺利晋升为勺园房务部领班,真正从一名基层员工成长为一名肩扛责任的基层管理者。我意识到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,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。作为“班长”,我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班组工作作风和员工工作行为,我更应起到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。同时,我也积极与身边优秀党员和群众交流思想,沟通工作,在思想觉悟、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
同年,在党员王秀亭同志的介绍下,我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
 

勺园9号楼工作组迅速集结

 
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北大在第一时间全面展开各项疫情防控工作。

春节前夕,学校决定将勺园9号楼作为健康观察楼,接收从湖北返校的同学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学校迅速组建勺园9号楼留观工作组,勺园需要派出两名驻楼服务人员,协助团委和校医院老师开展日常留观工作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第一时间向党支部请缨进楼工作。作为勺园9号楼班长,同时又是二支部积极分子,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能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,是荣幸和光荣的。

2020年1月27日晚,我们身穿防护服正式准备进楼前,学校领导在9号楼前为我们进行简短而有力的“战前”鼓励,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。当领导们准备离开时,我透过勺园9号楼大门玻璃,看到了中心党总支孙战龙副书记眼中的不舍、刘桂云主管红了眼眶。我小声告诉身边与我一同驻楼战友的吴延杰:“微笑!不要让领导们担心”,说完我们俩不约而同地向楼外领导们竖起大拇指。

 

“请放心,保证完成任务”(左一:贾新光,右一:吴延杰)

勺园9号楼每日消杀现场

 

勺园9号楼十四天的隔离观察生活,每天从早上6点要工作到晚上8点,虽然辛苦,但楼内却充满精神力量、爱与温馨。隔离服务期间,学校团委和校医院在勺园9号楼组建了临时党支部,我作为积极分子也加入其中。记得临时党支部设在9号楼一层一间朝南的房间,室内布置非常简单,两张长桌、两把长椅,一面党旗高挂在窗户上,每当晴朗明媚的日子,阳光都会透过党旗照进房间,整个房间被映得红红的、暖暖的,充满力量。

 

温暖的勺园9号楼临时党支部

 

在这里,我们总结工作,交流思想,凝聚共识,坚定信念。在楼内的十四天服务工作,为了丰富生活,增强体质,更好地开展工作,团委老师定点组织我们开展“一小时”活动锻炼,女同志跳绳,男同志俯卧撑,缓解紧张的情绪压力,每天工作生活都充满温暖。2月10日,经医务人员核定,所有留观同学健康状况良好,解除观察,我们八位进驻工作人员也健康平安地回归自己的工作岗位。这段难忘的经历,与团委和校医院党员老师的十四天相处和交流,使我的思想变得成熟、入党的决心更加坚定。

 

校领导与勺园9号楼工作人员、解除观察学生合影

 

今天,我在勺园1—4号楼学生公寓继续做着每天的宿舍生活服务工作,为楼内同学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,用认真负责、细心周到的工作态度为在住学生带去如家般的温暖。

今年是我在北京大学、在会议中心勺园工作第十七年。北大记录了我的青春回忆,勺园见证了我的一路成长,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,有情如兄弟姐妹般的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怀,有党组织孜孜不倦的培养考察,让我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。有身边许许多多优秀党员的先进榜样,党支部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着积极党建引领作用,让我从政治理论到实践行动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。

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,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预备党员。

我将在飘扬的党旗下,坚定信念,紧跟党的步伐大步向前,发挥青年党员的担当与作为,奋进新时代,书写新篇章。